全面剖析中加兩國職場文化的不同之處
閱讀:74 發布日期:2020-11-07 11:45:05
對新移民來說到了移民國家之后如何順利確立自己的事業方向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這不止關系到如何在將來找到在新家園安居樂業的重要經濟保障,也是體現自己社會價值,獲得新環境下周圍人們認同的一種方式。
對新移民來說到了移民國家之后如何順利確立自己的事業方向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這不止關系到如何在將來找到在新家園安居樂業的重要經濟保障,也是體現自己社會價值,獲得新環境下周圍人們認同的一種方式。
說到人的事業發展,除了一小部分掌握極多資源和人脈的人會登陸后繼續選擇創業和做投資,大部分普通移民者的選擇還是會進入各自專業領域的職場,在加拿大找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
由于好多新移民并不了解加拿大的職場文化和特點,所以在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往往還帶著舊環境里獲得的經驗和觀點,如果理所當然甚至會鬧出笑話,出現比較尷尬的場景,很多剛來到加拿大的新移民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在加拿大找到一份工作。
為了解決新移民就業問題,加拿大有特別多的組織機構就是為了協助新移民們盡快找到工作而設立的,這些機構會從語言,職場文化,求職技巧和注意事項等很多方面為新移民們提供免費的指導和培訓,所有的成本都來自于政府的撥款和社會的捐助,因為如何讓新移民盡快融入社會,找到安穩的工作在加拿大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他們提供的就業培訓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輔導內容就是讓新移民們盡快熟悉了解加拿大的職場,從而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和工作技能來適應新工作。主要因為實踐證實相當一部分新移民的就業困難不是主要因為工作技能的欠缺,而是由于對加拿大的職場缺乏了解,有的人經歷了多次碰壁的慘痛教訓之后才意識到即便自己工作能力再強,如果不能遵守當地職場規則的話,再強的人才也未必能放到哪里都是一塊閃閃發光金子。
了解加拿大的職場文化是所有新移民們應該學習的第一課。
今天這篇文章就和大家一起討論一下和我們中國的職場比起來加拿大職場文化所呈現出的那些不同,不吹捧,不貶低,客觀對比,希望能對即將來到加拿大的朋友們有所啟發和幫助。
區別一:加拿大升職加薪不遵從論資排輩的規則
我們東亞企業,尤其是中日韓三國大多數企業里都特別重視論資排輩,一個人工作久了就自然而然要比年輕人更容易獲得升職加薪的機會,甚至說有時候明明是年輕一些的員工工作綜合能力更強,但公司在分配資源的時候更愿意從員工中選拔那些資歷更老的人。
這樣更多的是從照顧人際感情的角度出發而非科學管理的角度,所以在東亞文化圈很多原本很有前途的年輕人就經常會遭遇一些不是很公平的待遇。比如一些科研的項目明明是年輕人才有知識和能力帶領做好,但如果要申請資源支持就必須找一些雖然能力不強但資格老的員工來做名義上的項目負責人。
在加拿大職場上是非常注重客觀工作能力的,在為一個崗位選取侯選人的時候更多評測知識結構,在本領域的經驗,手中持有的權威資質認證等等,只選取工作能力最強的,而不看重員工在企業中已經服務了多久,和組織內的人脈網絡如何,因為加拿大企業管理者相信企業存在的唯一意義就是追求利潤和發展,只有才能與崗位相符合才能最大程度發揮一個團隊的商業運作效能,所以這里很少有靠資格而非能力混飯吃的情況出現。
區別二:加拿大辦公場所沒有領導下屬尊卑之別
國內企業里同領導見面習慣尊重對方的工作頭銜,某某經理,某某總之類的,以彰顯對方地位的高階。但在加拿大無論和什么級別的領導見面都是直呼對方名字,甚至直呼名字縮寫的簡稱,從來都不會把工作職位的頭銜扯進來,因為這里主流文化倡導的就是大家在一次工作有分工的不同但沒有地位的尊卑。
如果公司搞餐會,無論什么級別的領導也都是和普通員工一樣享受同樣的菜品和酒水,不會出現特殊的領導包間之類的待遇。
一個公司的總經理在辦公樓里無論遇見了部門經理還是普通員工或者打掃衛生的臨時工也都同樣有禮貌的打招呼,或者聊上幾句周末過得如何,天氣最近怎么樣之類的家常。這些領導心里認為自己的業績之所以可以保持優秀,就是因為集體里每一個人都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對大家也都客客氣氣的。
區別三:在加拿大職場看不到年齡歧視
國內職場年齡歧視之風早已有之,但最近呈現了愈演愈烈的趨勢,很多自媒體甚至比較大的媒體上都出現過相關的報道,諸如某某知名公司宣布裁撤年齡超過多少多少還沒有晉升到管理層的那些員工之類。
最近中文自媒體職場紅人們熱門的討論話題是如果中年被辭退,要不要壓上全部身家去創業等等。說實話我很驚訝與這些知名企業高管的無知與無恥的程度。不知道哪位高人得出的人過35或者40歲就沒有價值的觀點,科學論據在哪里?難道任正非不是四十幾歲開始創業的么?董明珠不是中年接管的格力電器么?年齡歧視本就極為無禮,好多公司還敢于名目張膽的把對年齡的要求刊登在招聘啟事上也真是咄咄怪事。
在加拿大絕對沒有任何一家企業敢在招聘的時候向候選人要求必須告知年齡,如果年齡超過一定標準就喪失候選資格。這是很赤裸裸的歧視行為,如果感覺被冒犯的人起訴的話,企業可能輸的褲衩都要賠進去。
所以加拿大特別適合工作能力強,經驗豐富,語言還好的中年職業人士移民,因為在這里你是受歡迎的,而不是會被因為人到中年而被歧視的。
區別四:地域偏見在加拿大沒有土壤
加拿大和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一樣都沒有戶口和身份證,所以你想成為多倫多人就搬家去多倫多,想成為渥太華人就搬家去渥太華,地域身份的變化非常的輕松。
而且由于各地教育和經濟水平發展均衡,也不存在某種地域標簽文化,例如誰是哪里人就一定有錢或者窮,受教育好或者沒文化,遵紀守法或者有為非作歹的嫌疑。
所以在加拿大無論你來自大城市還是小鄉村,甚至無論你來自其他國家還是本土出生長大,在求職的時候幾乎沒有在意你成長的地域在哪里,這些面試官腦子里面就沒有地域差別的概念,自然也不會因為你的家鄉是哪里而去對你另眼相看了。
國內經常聽到的諸如外地人,鄉下人,硬盤人這些地域歧視性的詞匯在加拿大這樣的國度沒有市場,所以職場人也不用背負出生地的標簽。而且這里類似家鄉,年齡,信仰之類都是員工的個人隱私,自己不想告訴別人的話,同事們也永遠都不會了解。
區別五:加拿大公司上下各級薪酬差異很小
在加拿大也有極少的頂級商業大亨拿特別特別高的薪酬,年薪都是天文數字的那種。但這不代表加拿大職場里收入差異特別懸殊,事實上大部分公司里從普通職員到總經理收入相差倍數都不是特別大,很少有高層收入超過普通員工五六倍的那種情況出現。
相反根據我的了解國內大企業里頂層高管的薪資待遇往往都是普通員工的十幾二十幾倍甚至更多。這樣在加拿大的上班族在生活品質上和他們的領導差別就不是特別大,有時候如果你去一些公司的停車場,可能那些奔馳寶馬車的主人就是流水線上的操作工,而那些本田豐田車反而是企業管理層們開來的。
大家穿著差不多的衣服,吃著差不多的食物,周末也是去一樣的公園游泳,釣魚,野餐,所以很容易理解為啥在加拿大很多人沒有事業心,因為付出特別多的努力之后生活品質和那些沒有特別奮斗過的人差距也不是特別大,除非真的能爬到金字塔尖,但那種位置和機遇又不是人人可以得到的。
在加拿大職場里很多人更熱衷于安于現狀,只要薪水還算滿意就會在一個公司的同一個崗位坐上幾十年直到退休。
區別六:加拿大上班族對金錢的需求點不同
沒有任何人會質疑加拿大的福利待遇堪稱世界一流,加拿大人平時看病免費,讀書免費,養孩子的牛奶金,甚至看牙醫,配眼鏡這些細碎的支出也是員工保險必然覆蓋的項目。
如果家人生病住院,從醫療到餐食,到護工都是由政府支付費用,個人經濟壓力是沒有的,如果你覺得很有必要離開工作崗位去照顧家人一段時間,那么這段期間可以申請員工保險的家庭照顧類別,這段期間內你將會收到相當于上班50%的收入作為補貼。
所以在加拿大的上班族,用于基本生活支出的錢上需要操心的問題幾乎沒有,要操心的都是如何賺買大房子,好車,和出國度假的錢,畢竟加拿大這個國家里每年照顧一個流浪漢的伙食和住宿支出都高達七萬多加幣相當于人民幣三十幾萬,給他們免費提供火雞,牛排,海鮮,水果,啤酒,零食,和環境極好的住宿福利,這些條件足以讓生活在世界很多貧困國家的人們羨慕不已。
區別七:加拿大沒有食堂,免費午餐看不到
在國內上班久了之后會把公司免費的餐食提供當作理所當然的事情,很多大公司甚至不惜投入重金來取悅員工們的胃口,尤其一到午間休息時間員工們走進食堂,映入眼簾的有東西南北各式小吃爭相上場不說,還有中西大餐可以選,拍照發個朋友圈自己親戚朋友羨慕不說,也無形中給企業的形象做了宣傳。
網上傳的特別火的華為食堂就是個典型代表。但加拿大的情況就完全不同了,話說其實時間更早一些的時候有不少加拿大的公司也是有餐食提供的,現在也依然有很少一些公司提供,但絕大部分公司是只提供食堂的場地,微波爐和咖啡飲水機之類的設施服務,具體吃什么還是員工自己想辦法。
這樣做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外來移民成為了加拿大的主要勞動力來源,工作場所里各種膚色的同事都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有著不同的宗教信仰,飲食禁忌也特別多,有很多人是素食主義者,即便吃肉的同事如果遇到了有豬肉的成分食物也是比較敏感的,為了省掉麻煩,干脆就讓員工們自己帶午餐或者外出吃飯。
大部分的中國和印度的員工都是自帶飯盒,當地出生的人則多選擇吃些冷食或者快餐,從上班午餐上也能看出每個的文化背景差異。
未完待續……
本文來源于網絡